【阅读悦读丨图说】涪江源头的奇异风光
2017-04-21 13:18:45 来源:三台广播电视台 【字体:小 大】
摄影/向远木 文/阅读悦读
(圣山雪宝顶)
早在3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天下混战,四川盆地一分为二,蜀国与巴国对峙,两国大体以涪江为界,涪江以东为巴国,涪江以西为蜀国。悠悠涪江流淌亿万年,写意出灿烂的巴蜀文明!
涪江的发源地在松潘,平武是涪江的上源地区。岷山主峰雪宝顶北坡的三岔子正是母亲河的乳头,滴滴甘泉汇成涓涓溪流,到松潘县黄龙乡三舍驿形成涪江河道,在虎牙河口的木瓜墩流入平武。
(源头花海)
涪江的发源地在松潘,平武是涪江的上源地区。岷山主峰雪宝顶北坡的三岔子正是母亲河的乳头,滴滴甘泉汇成涓涓溪流,到松潘县黄龙乡三舍驿形成涪江河道,在虎牙河口的木瓜墩流入平武。涪江干流贯通平武全境,400多条支流和小溪注入涪江,猛然壮大了涪江的声威。
(圣山冬韵)
在远古的传说和《山海经》零星的记载中,在岷江的发源地有一处蜀山之巅,它是万山之宗,江河之源。这蜀山之巅,就是涪江的源头-----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古人称雪栏山。
(圣山精灵)
涪江可谓是一条内涵丰富的江,绵延七百余公里,流域面积三万多平方公里,横跨川渝两地十余个县市,覆盖人口一千多万。在涪江生命的源头,有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雪宝顶自然保护区、王朗自然保护区、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它们是涪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熊猫)
这里绵延着1千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人迹罕至,不管是自然景观还是森林资源,都是养在深闺的净土。这里的原始森林,巍然屹立的云杉、冷杉、成片的箭竹林。自然生态系统的原始性、多样性、稀有性、代表性名扬中外,是中国国宝级动物大熊猫的理想栖息地。
(雪猴)
雪宝顶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形成全球同纬度的最佳森林生态,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综述”中列为“A”级,同时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确定为全球200佳生态区之一。这些,都是上天赐予这片土地最珍贵的礼物,同时也赐予了人们与生存密切相关的完整生物链。
(白马姑娘)
传说:公元6世纪,吐蕃东征军在九寨沟一带战胜了唐朝军队,同时被遗弃在了这片异乡的土地上。他们躲在深山老林,过着半农半牧的隐蔽生活。
时光飞逝,为了能够永远记住"藏兵"的身份,他们给自己起了一个新名字"白马"。而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西南夷列传》里把他们称作“白马人”。
(藏家火炉)
(涪江放筏)
从远古洪荒走来,涪江一路俯冲,在莽莽山原间深深切开一条大峡谷。浩大的江水携带着泥沙滚滚东流,冲刷出河谷地带的小坝子,以及中下游的千里沃野。
涪江放漂是一道好看的风景。几张、十几张木排顺江而下,几十个大汉站立在木排上,场面颇为壮观。人们把这些在水上讨生活的汉子称作筏子客。他们手持带钉的竹竿,身穿裤衩,赤膊裸背,把舵撑杆,穿行在飞溅的波涛中。
《龙安府舆地志》载:“龙郡属川北,岗联岭峙,谽谺截薛。湍流下驶,澎渗荡越。”又说:“郡连氐羌,境带灵山。其地四塞,山川重阻。”可以想见,在如此山高水险的自然环境中,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蛮荒时代,涉水过河该有多么艰险,即便隔江相望也往往是咫尺天涯。先民们攀藤援葛跨越溪涧应是易事。
(水磨坊)
(水磨)
运用木船和桥梁渡江,则是汉人进入山地后才有的事情。古渡都用木船,大船能载百余人,小船能载十来人。因河流湍急,旧时所有渡口都架设横江竹缆、铁索(后改钢绳),渡船系挂在绳上(通过滑轮左右滑动)。但是,绳索并不能保障行船安全,渡船一旦倾覆,造成的灾难十分惨痛。
(源头花海)
涪江源头保护区的植被处于东部常绿阔叶林带和西部硬叶常绿阔叶林带的结合部,植被类型极其多样,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就有红豆杉、光叶栱桐、银杏等。
(珙桐)
珙桐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因时间久远和数量稀少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有50株珙桐从小寨子沟被送到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供世界认知这种距今3800万年的珍稀植物。
(源头之秋)
(虎牙大瀑布)
雪宝顶的四大冰川由高寒岩溶和冰川堆积而成,常年储存着丰富的水源。
(源头冰瀑)
冬天一片白雪皑皑,晶莹剔透,夏天便在金色的阳光下呈现流动的势态,千万条银河水从高天降落,化作山泉,化作溪流,汇成滚滚涪江,滋养了河流沿岸藏、羌、回、汉等无数生命。
(源头冰挂)
来源:今日头条《阅读悦读》